地埋水箱的结构设计原理与安装要点解析
地埋水箱的结构设计原理与安装要点解析
一、结构设计原理
地埋水箱的核心设计逻辑是 **“地下承压、模块化集成、防腐耐用”**,通过材料选择、力学结构和功能分区实现安全稳定储水。
1. 主体结构组成
箱体框架:
采用热镀锌钢板、不锈钢(如 SUS304/316)或复合防腐材料焊接或螺栓拼接成模块化单元,通过横竖支撑梁(如槽钢、工字钢)形成网格状骨架,增强整体抗压能力。
设计承压原理:箱体侧壁和底部需承受土壤侧压力和地面荷载(如车辆碾压),通过增加钢板厚度、优化支撑间距(通常≤1.5 米)分散应力,避免变形。
内部支撑系统:
水箱内部设置竖向立柱和横向支撑(如 H 型钢、角钢),形成 “井” 字形结构,抵抗水静压和土壤挤压,防止侧壁向内凹陷。
防腐层设计:
内外表面覆涂环氧树脂、搪瓷或聚乙烯(PE)涂层,或采用不锈钢材质,阻断水体、土壤与金属的直接接触,防止电化学腐蚀。
2. 功能分区与附件
进水 / 出水口:
进水口设置浮球阀或液位控制器,实现自动补水;出水口连接供水管道,通常配置止回阀防止回流。
溢流 / 排污口:
溢流口用于防止水箱超水位,排污口连接底部斜坡(坡度≥3%),便于定期排空清洗,避免沉积物滞留。
检修口与爬梯:
顶部设圆形或方形检修孔(直径≥700mm),配备密封盖和爬梯,方便人员进入内部维护,检修孔位置需避开支撑梁。
通风与液位监测:
安装呼吸阀平衡内外气压,防止水箱变形;配置液位计(如超声波液位计)实时监测水位,数据可接入控制系统。
二、安装要点解析
地埋水箱的安装需遵循 **“场地预处理→模块化拼装→防腐处理→回填测试”** 流程,确保密封性和稳定性。
1. 场地勘察与基坑开挖
地质评估:
检测土壤承载力(通常要求≥100kPa),若为软土地基需进行换填(如砂卵石、混凝土垫层)或打桩处理,避免水箱沉降导致渗漏。
基坑尺寸:
基坑长宽比水箱尺寸各大 500-1000mm,深度根据水箱高度确定,底部预留 100-150mm 垫层空间(采用 C15-C20 混凝土或砂卵石夯实)。
排水设计:
基坑周边设置排水沟或集水井,配备排水泵,防止施工期间雨水浸泡地基。
2. 模块化拼装与焊接
组件预组装:
在基坑外完成水箱板材切割、支撑梁焊接,按编号逐块吊装至基坑内拼装,确保板材拼接缝对齐,螺栓连接需加密封胶垫(如三元乙丙橡胶)。
焊接工艺要求:
不锈钢水箱采用氩弧焊,热镀锌钢板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,焊缝需满焊并进行渗油试验(涂抹煤油观察渗漏)或气压检测,确保无泄漏。
防腐补涂:
焊接部位、螺栓连接处需打磨除锈,补涂与原箱体一致的防腐涂料,干燥后进行电火花检测(电压≥5000V),确保防腐层无破损。
3. 附件安装与系统调试
管道连接:
进出水管采用法兰连接,管道与水箱接口处需设置柔性橡胶软接头,减少振动导致的渗漏;消防水箱需按规范配置稳压泵、泄压阀等设备。
液位与控制系统:
安装液位传感器并接入控制柜,设定高低水位报警值,联动水泵自动启停;消防水箱需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,确保紧急情况下快速供水。
4. 回填与压力测试
闭水试验:
水箱拼装完成后注满水,静置 48 小时观察水位变化及焊缝、接口处是否渗漏,渗漏率需≤0.05L/(m²・h)。
分层回填:
闭水试验合格后进行回填,采用素土或砂质土分层夯实(每层厚度≤300mm),避免使用石块、建筑垃圾等硬物,回填高度与地面齐平。
地面处理:
地表恢复为混凝土路面或绿化,若为通车路面需按荷载要求浇筑钢筋混凝土层(厚度≥200mm),并设置明显标识防止机械碾压。
三、关键注意事项
抗浮设计:
地下水位较高区域需核算水箱浮力(浮力 = 水密度 × 水箱体积 × 重力加速度),通过增加配重(如混凝土压顶)或设置抗浮锚杆固定水箱,避免雨季上浮。
施工安全:
基坑深度超过 1.5 米时需设置临边防护栏,作业人员佩戴安全帽和安全带;焊接时做好通风,避免有害气体积聚。
合规性要求:
生活饮用水水箱需符合《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》(GB/T 17219),消防水箱需通过当地消防验收,提供结构计算书和检测报告。